据央视新闻、新华社消息,香港新界大埔宏福苑26日下午发生五级火警。截至27日11时,事故已造成55人遇难,包括8名消防人员在内的72人受伤。目前火势已基本受控,仍在持续搜救幸存者。警方调查发现,起火建筑外墙的保护网、防水帆布等物料疑未符合防火标准,已以涉嫌误杀拘捕3人。

11月27日,香港大埔,宏福苑明火点已经明显减少,现场仍有浓烟冒出。
立体燃烧+烟囱效应,救援面临多重挑战
宏福苑共有8座住宅大厦,事发时正进行外墙维修在内的大维修工程,所有大厦事发时均搭有棚架及盖上棚网。作为香港除“灾难级” 外的最高火警级别,此次火灾牵动全城,截至 27 日凌晨,现场已动用 11 条消防喉、8 架旋转钢梯、200 余辆消防车辆及约 100 台救护车辆,超过 1200 名消防及救护人员、1000 名警务人员投入救援。

11月27日,香港,宏福苑明火点已经明显减少,但大量烟雾仍不断从建筑物内冒出。

11月27日,消防员在香港大埔屋邨宏福苑火灾救援现场忙碌。新华社发
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27日11时,8座楼宇中1座未受波及,4 座大火已扑灭,剩余3座仍有零星火情及浓烟冒出。消防处副处长陈庆勇介绍,灭火与搜救队伍同步从低楼层向上推进,已成功找到部分生还者,预计会在今天晚些时候到达天台位置。

11月27日上午,消防人员持续在香港大埔宏福苑火灾现场进行救援,轮替的消防员短暂休息。

11月27日,香港,消防员在宏福苑扑火。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业内人士分析,其扑救难点主要源于高层建筑 “立体燃烧” 的复杂性。火势在有着40余年楼龄的旧楼外墙棚架上迅速蔓延,形成“烟囱效应”,加之强风影响,导致灭火难度极大。
“烟囱效应”是指在相对封闭的垂直空间内,由于气流对流而促使烟气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现象。该现象通常经由楼梯间、管井、玻璃幕墙缝隙等部位竖向蔓延。

11月27日上午,香港,一名警察走过大埔宏福苑住宅区火灾现场。

11月27日,救援人员从香港大埔屋邨宏福苑火灾现场运出伤者。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政企民同心,全城联动支援受灾民众
火灾发生后,特区政府各部门全力协助受火警影响的居民。民政事务总署、民政事务处及社会福利署在现场设立援助站,安排受影响人士入住临时庇护中心,并为死伤者家属提供援助及情绪支援。医管局也启动了应急机制,全力救治伤者。教育局已派出教育心理学家及大埔区学校发展组人员前往临时庇护中心为受影响的学生提供支援。多间区内学校27日停课。

11月27日,香港大埔,宏福苑附近的广福邨公众平台上,社区关爱队和热心市民等在整理纸尿裤等捐赠物资。
社会各界的援助行动同步展开,各类救援物资持续涌向各临时庇护中心,志愿者彻夜忙碌,登记居民需求、协调分配物资。27日,社区关爱队、热心市民等各界人士在火灾现场附近为需要帮助的市民提供关爱协助。

11月27日,香港,大埔宏福苑住宅区,居民在火灾现场休息。

11月27日,香港大埔,宏福苑附近的广福邨公众平台上,一位女士帮助受灾民众分发寻人启事。

11月27日,香港宏福苑附近的广福邨公众活动平台上,社区关爱队和热心市民等为有需要者分发餐食。

11月27日,香港大埔,宏福苑附近的广福邨公众活动平台上,社区关爱队和热心市民等在整理捐赠的衣物,为有需要者提供帮助。
在东昌街体育馆临时庇护中心,食用水、棉被等物资堆满大堂,志愿者接力搬运,各类物资陆续到达。在庇护中心三楼,不同颜色的床垫整齐铺开,原本的活动空间变成数百名受灾居民的“避风港”。

11月27日,受火灾影响的市民被安置在香港大埔东昌街体育馆。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11月26日晚,香港,一所学校作为临时避难所,工作人员正在搬运消防物资。

11月27日,香港,消防员在一家充当临时避难所的餐厅外搬运物资。
太和邻里社区中心是临时庇护中心之一。27日凌晨,央视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疏散到这里的居民已经休息,但来自特区政府民政事务部门、民安队、关爱队的人员仍在忙碌。凌晨2点多,仍不时有附近居民陆续送来衣物、食品等物资。香港大埔区关爱队队员刘文杰表示,这些物资基本都是不同地区的居民自发捐赠,有毛巾、衣服、牙刷等。我们把这物资收集起来后,我们会根据居民需求分配。

11月26日,香港大埔宏福苑发生火灾,民众在临时避难所休息。

11月26日晚,香港新界大埔区旺福苑发生火灾后,志愿者在临时避难所为居民提供帮助。
本文图片 新华社 视觉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