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调节我们生理和心理状态的重要生物信号。
当你咬一口未熟的柿子,或是喝一口红酒,那股让舌头“发紧”、口腔“发干”的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涩味”。“涩”往往和酸、苦、没有熟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但近日一项研究却发现,这种似乎“不讨喜”的感觉却可能隐藏着激发大脑与身体活力的秘密。
该研究发表于《食品科学当前研究》(Current Research in Food Science)杂志上,作者是来自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一类具有典型涩味的物质——黄烷醇(Flavanols),能够通过刺激消化道,激活大脑中的关键神经系统,从而对行为、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在以往的认知中,食物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来自其所含的营养成分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然而,很多存在于可可、红酒和浆果中的涩味物质,如黄烷醇,其生物利用度极低,意味着它们很难被身体吸收。但之前有实验指出,摄入黄烷醇后能够很快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血流加快、注意力提升以及短期记忆增强。
“涩味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刺激,只有少数多酚类化合物才具备。我们想知道,这种感觉本身,而非物质被吸收,是否就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作者们在论文中写道。
该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肠-脑轴”的奇妙作用。肠-脑轴是指肠道和大脑之间持续不断的双向信息交流,肠道布满了神经网络,如同“第二大脑”。研究发现,涩味物质可能正是利用了这条通路。
研究人员用从可可中提取的黄烷醇给小鼠灌胃。黄烷醇是一类赋予巧克力和茶涩味的典型物质。实验发现,摄入黄烷醇后的小鼠,其自发活动(如移动、站立、梳理毛发)显著增加,表现得更加清醒和兴奋。
在“新物体识别测试”中(一种评估短期记忆能力的行为实验),摄入黄烷醇的小鼠表现出了更强的记忆力。它们能更长时间地探索新出现的物体,表明它们清楚地记得哪个是“旧”的。
为了探究背后的机制,研究团队通过质谱成像技术“看”到小鼠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摄入黄烷醇后,大脑中一个名为蓝斑核(Locus Coeruleus, LC)的区域被迅速激活。
蓝斑核是大脑中的一个“警报与唤醒中心”,是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的主要来源,这种神经递质负责调节我们的觉醒、注意力和应激反应。当你突然听到一声巨响而心跳加速、精神高度集中时,就是它在起作用。
研究人员推测,当黄烷醇进入口腔和消化道,其“涩味”特性刺激了消化道的感觉神经。这种感觉信号被当作一种“应激”或“新奇”刺激,通过神经通路上传至脑干。信号到达并“点燃”了蓝斑核,使其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到大脑的各个区域,包括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和负责觉醒的下丘脑。最终,这种神经递质的“风暴”导致了小鼠变得更加清醒、活跃,并且记忆力得到增强。
“我们的研究表明,食物的感官特性(如涩味)对于维持体内平衡和促进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们总结道,“这意味着,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调节我们生理和心理状态的重要生物信号。”
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一部分关于涩味物质作用的谜团,更揭示了一种不同于单纯营养吸收的健康调控机制。它告诉我们,吃东西不仅是吸收营养,更是一场与大脑的复杂“对话”。未来,或许可以开发出利用特定口感来调节身心状态的“感官营养品”和药物,为改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Fujii, Y., Taira, S., Shinoda, K. et al. Astringent flavanol fires the locus-noradrenergic system, regulating neurobehavior and autonomic nerves. Curr Res Food Sci (2025). https://doi.org/10.1016/j.crfs.2025.10119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