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备受关注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公布。建议全文不仅内容更翔实、部署更具体,也更清晰的明确了实现目标的重要方向。未来“十五五”期间,究竟有哪些更详细的内容和更具体的要求?
五个战略维度分析“十五五”规划建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 朱民:总书记的说明和《建议》非常有力量,令人振奋。如果用四个字来归纳我的感觉,叫“逆势而上”。这个逆势就是要逆反全球化之“势”,而且同时还要“上”,“上”就是我们的经济要发展,“上”就是我们继续要走向世界,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提升我们的国际地位。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非常有战略格局,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讲话和规划。我在里面看到有几个高的战略维度。
第一点,就是要深刻理解当前宏观外部环境变化的艰巨性、波动性和剧烈性,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这是一个长期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以前一直以为全球化的基础——市场化原则、国际惯例、全球配置、效率第一,现在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不单是中美的博弈、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而是全球规章、制度、秩序的打破。
第二点,就是集中力量做好我们自己的事,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我们怎么应对,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第三点,我觉得特别有力量的是从历史的地位来看问题。这个历史地位就是指,我们今天看问题、看全球变化的时候,要看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还要看到我们要到哪里去。也就是说从历史的角度,我们今天不但要看到我们自己的变化,而且要看到中国走向历史、走向世界的一个新的转折的重大机遇,所以从历史的角度和动力来迎接现在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力量的观点。
第四点,就是目标导向。当这个世界风云巨变,我们也面临多种矛盾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这个不能动。所以这个目标导向我觉得特别明确。
第五点,就是问题导向。大的格局看清楚以后,我们就需要一个一个来解决现有的问题,所以这个说明和《建议》是非常大气,高屋建瓴。
《建议》讲的是“质”,但隐含着“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 朱民:整个《建议》讲的是“质”,但是其实都隐含着“量”,我觉得在整个《建议》里面,它有两个方面的量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是经济增长的量,“十四五”前4年经济增速已经达到平均5.5%左右。这是非常难得的在疫情、地缘政治下取得的,这也给我们未来奠定了好基础。但是目标导向,也就是说我们未来还是要在2035年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是要往前走,接近5%的水平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与此同时,特别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量,也是质,就是增长的质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在各个行业、各个产业是不一样的,但是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把量给提出来。
在整个量里面有相当的一部分是民生的量,工资的水平占总收入水平要上升,这个量讲得非常明确,消费占整个GDP的水平结构要上升,强调国内市场和消费民生的重要性。
所以我觉得这几个“量”,其实把我们现在讲的“质”,也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从发展和民生两个维度,是明晰的。
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 朱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也是一个政策的基础。当外部巨大波动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那只有增强内部的稳定性。增强内部稳定性的第一条,就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稳定性、经济质量提升的稳定性。但是这一切,需要提升我们内部市场,就是统一国内大市场,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件事。
在“十五五”期间,统一国内大市场是提升内部稳定性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都说中国国内市场大,14亿人口,全球第二大经济,但是如果不统一,它就没有力量。这里包括很多,规章制度要统一,譬如说基础设施要统一,信息要统一,譬如说营商环境,包括保护知识产权等等统一,政府行为要统一,包括采购,包括招商引资等等。我们如果能把这些都给统一起来,把中国的统一大市场建立,那是中国国内稳定最大的基础。我觉得有这一条,我们就有足够信心来抵抗外部的不确定性。
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并跑、领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 朱民:经过“十四五”的发展,其实我们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现在有几大领域在国际上已经是和美国并跑,而且有超越的趋势。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有了深度探索的算法和软件模型,我们有了华为和国内芯片的服务器,我们有了中央的数据二十条政策的数据开放使用规模,算力算法和数据中国平台有了,所以中国在未来的AI+的发展方向可以走得非常前面。美国在发展AI,重点还是大模型底座规模,我们其实走的是AI+,它是垂直走应用,而且在AI+的层面更多强调的是推理,更多强调的是后训练,更多的是小模型、低成本。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AI+已经在一些地方超过美国。那在今后的五年里,中国AI+可以发力,而且我们的战略是通过AI+发力场景的丰富和深化,来实现和美国一样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目标,所以未来五年的人工智能是一场大博弈,中国很有希望。
我们这次谈到了很多的譬如说量子计算,量子计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未来计算的核心,一旦量子计算如果是通用化的话,那现有的很多技术都在根本上会改变。中国的量子计算和美国其实一直处于此起彼伏的状态,有时候中国高,有时候美国高,一直在竞争前沿,这个是不相上下的。现在集中资源和智慧,我们来攻量子计算,这个领域我们有希望能够有突破。
我们在超导的高频使用论文方面,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多,超导是未来发展特别重要的一个领域,现在做常温超导,中国这个方面其实还是研究很深的。
光纤通讯方面,中国高频引入的论文现在也是美国的两倍多以上,这个基础研究也在上来。
核能方面,中国在全球的核能发展每年的投资里面中国大概占了40%左右,我们的第四代核电站、核聚变和核裂变,综合小型核能,逐渐地走向聚变,这个如果打通,那未来的能源世界就根本变了。所以这几个核心的领域我们已经有基础,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们有望看到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无论如何,未来五年是中国科技高突破、高发展的一个时期。
“中国+N”的全球布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 朱民:扩大开放其实是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一个大的结构性大潮的变化。一个是中国大门开得更大,欢迎全世界的资本、技术、人才到中国来。第二个支持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
我们最近在研究和分析对外开放的时候,我们看到出现一个有趣的“中国+N”现象。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到加入WTO这个阶段,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然后到2018年特朗普政府1.0打贸易战的时候,他们搞“友岸外包”政策等等,开始采取中国+1的方式布局产业,到特朗普政府2.0贸易战现在开始,大家开始走中国+N的方式布局产业,就是多点的全球配置。因为贸易战不仅是中美,特朗普政府是对全球的关税,把全球贸易秩序都给打破了,在这个情况下,全球的贸易和生产的产业链全部重塑,这是一个全球产业链和经济结构再一次重新塑造的过程,所以国际跨国公司已经开始了中国+N。与此同时,更有意义的是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中国+N,中国企业多年来在中国自己生产,逐渐地走出去,我们是“一带一路”长期基础设施投资走出去,我们大规模的企业走出去,我们现在看到了在特朗普政府全球贸易战情况下,中国企业全球布点,中国+N开始形成。在中国形成N的时候,它产生一个特别有趣的开放的新的格局,也就是说外国的国际跨国公司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他们承认如果他们不能在中国市场上站住,他不可能在全球竞争,所以把研发龙头都放到中国来。中国企业出去,是在国内和国际上和跨国公司进一步全面的合作,所以是加强了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和全球的合作。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一点,通过中国企业的中国+N的全球布局,其实中国开始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干的全球供应链,这个就是在替代现在的,或者过去一直的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的产业链构成,这是一个开放的大变化。所以现在开放不但是要欢迎外资不断进来,我们还要帮助和支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去年和今年到现在为止,中国的ODI(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FDI(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ODI的存量和FDI的存量,也就是吸进来的外资和“走出去”的中国资本,已经开始持平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人民币推进国际化会推进到什么地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 朱民:人民币推进国际化会加速,应该加速,必须加速,因为在全球竞争中,我们从之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到,如果只有实体经济,没有金融,是不可能保护实体经济的。
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实体经济必须强,金融强,货币必须强,我觉得这个都是特别重要的方面。所以中央现在提出的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那么前面一步就是要更快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形成中国世界化的债券市场,来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开道路,特别是现在数字货币如此的发展,我觉得人民币国际化一定要走在前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