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围分别大于43厘米和35.5厘米的男性和女性,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可能是心脏病、糖尿病等严重健康风险的警示信号。
数十年来,医生一直用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等指标评估一个人患慢性病的风险。现在,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通常被忽略的测量指标:颈围。
脖子粗可能表明体力充沛,如摔跤运动员。但研究表明,它也可能是潜在健康风险的标志。
BMI通过比较体重与身高来估算体脂,但并不总是能准确反映身体状况。例如,一个肌肉发达的运动员可能没有多余的脂肪,但BMI值较高。而测量颈围可以为了解身体内部情况提供额外的线索。
研究发现,脖子相对于身材尺寸偏大的人,更容易出现严重健康问题。原因与脂肪,尤其是上半身的脂肪分布有关。
储存在上半身的脂肪会将脂肪酸释放到血液中,这会干扰身体调节胆固醇、血糖及心律的方式。实际上,颈围是“内脏脂肪”的一个直观指标,这种有害脂肪主要堆积在人体内脏周围。
将颈围与健康状况联系起来的证据令人信服。研究发现,脖子粗的人患高血压、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其中,心房颤动尤其需要警惕。它会导致心跳不规则、血流紊乱,增加血栓与中风的风险。长期下去,这种不规则心律会给心脏造成负担,引发衰竭。此外,颈围还与冠心病相关,因为动脉变窄会减少流向心脏的富氧血液。
除了心血管疾病,颈围越大,患2型糖尿病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两种疾病都可能引发神经损伤、视力丧失等长期并发症。
睡眠障碍则是另一大隐患。脖子粗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风险因素。这不仅使人白天疲劳,还会给心脏和血管带来额外压力。同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也更容易因疲惫发生意外。
那么,颈围多大才算“太粗”呢?研究表明,颈围分别大于43厘米和35.5厘米的男性和女性,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最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风险并非只针对超重人群。即使BMI正常,若颈围超过上述阈值,健康仍会受到威胁。并且颈围每多出1厘米,住院与早逝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研究表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颈围是可以缩小的。规律的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与充足睡眠,有助于提升代谢健康水平;多吃蔬菜、水果与豆类,能辅助体重管理,减少有害脂肪堆积。
(原标题为《脖子多粗有风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