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05 年 8 月 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明确提出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科学论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以下简称 " 两山 " 理念)科学阐明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2005 年 8 月 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明确提出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科学论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以下简称 " 两山 " 理念)科学阐明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20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两山 " 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 " 两山 " 理念提出 20 周年之际,深刻领会其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人类绿色发展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两山 " 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 两山 " 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 "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强调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 两山 " 理念提出 " 山水林田湖草沙 " 整体系统观,强调 " 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 " 代际公平观,倡导 "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 全球治理观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核心思想的继承,又结合人类规律、中国实际进行了系统性创新。同时," 两山 " 理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物质生产力,到社会生产力,再到自然生产力,经历了三级演进的过程。特别是,马克思晚年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认为在社会生产中 " 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 ",这就是自然生产力。" 两山 " 理念提出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 " 等论断,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把自然承载力放在首位,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宝贵的生产要素,把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自变量之中,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两山 " 理念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 两山 " 理念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朴素生态观到系统性文明范式的升华,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一是从道德倡导到制度建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多停留于哲学层面,缺乏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 两山 " 理念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升为国家意志。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完善了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推行 " 河长制 "" 湖长制 "" 林长制 " 等,将古代乡规民约中的守护责任升级为党政同责的刚性制度,实现治理主体从个人到国家的跃迁。二是从 " 被动适应 " 到 " 主动治理 "。传统生态智慧强调 " 顺应自然 " 的核心理念,被动适应环境承载极限。" 两山 " 理念提出的源头防控、对生态环境系统性治理、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等观念,推动环境治理从 " 被动适应 " 向 " 主动治理 " 转型。三是从局部修复到全域统筹转变。传统生态智慧注重局部修复与经验传承," 两山 " 理念提出建立 " 山水林田湖草沙 " 的系统治理体系,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整体性推进。四是从 " 取用有度 " 的保守保护到生态与经济的动态转化。传统 " 取用有度 " 强调对自然资源的有限索取,本质是对环境的被动节制,而 " 两山 " 理念赋予生态资源双重属性,将保护行为转化为生产力创造," 两山 " 理念提出的从生态修复,到价值变现,再到对生态环境反哺保护的闭环机制,摒弃了传统的机械保护观,突破单纯 " 取用有度 " 的局限,强调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将生态保护成效转化为经济收益并反哺生态修复,破解了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 两山 " 理念是对西方环境经济学的批判超越
" 两山 " 理念是对西方环境经济学的批判。西方环境经济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 " 理性经济人 " 假设的局限,认为个体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二是市场完美性假设的缺陷,认为市场无摩擦、无交易成本,且信息对称。三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弊端,认为环境污染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低趋高,不断加剧,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达到某个临界点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会自然而然地改善。这种路径本质是 " 牺牲环境换发展 ",导致全球面临 " 生态赤字 "。" 两山 " 理念对西方环境经济学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一是西方环境经济学长期陷入 " 人类中心主义 " 与 " 生态中心主义 " 的二元对立。前者强调人类利益优先,环境为人类服务,将自然视为可供开发的资源库,从而导致生态掠夺;后者强调自然权利优先,人类需降低对自然的干预,否定发展的合理性。" 两山 " 理念突破了对立思维,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二是西方环境经济学长期陷于 "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不可兼得 " 的零和博弈思维,而 " 两山 " 理念提出的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 的论断,彻底打破这一迷思,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从而实现 " 绿富同兴 " 协同增效。三是西方环境经济学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系统的外部约束,忽视了生态的文化、生物多样性等非经济价值。" 两山 " 理念将自然生态系统视为可量化、可增值的 " 绿色资本 ",提出了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动态转化路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框架。
" 两山 " 理念打破了西方生态话语垄断
" 两山 " 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以原创性理论为内核,以中国实践为根基,以价值重构为导向,以话语传播为手段,构建了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彻底打破了西方长期主导的生态话语垄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话语范式。在理论方面," 两山 " 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传统生态智慧深度融合,形成了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自主理论体系,彻底摆脱了对西方生态理论的依附。" 两山 " 理念通过通俗化表达,替代了西方 " 生态系统服务 "" 自然资本 " 等抽象术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辨识度的话语标识。在实践方面,西方生态话语长期陷入发展与保护对立的困境,认为经济增长必然污染生态环境,而保护生态环境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两山 " 理念通过中国实践证明,发展与保护是辩证统一而非矛盾对立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共进,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两山 " 理念的实践成效彻底打破了西方发展与保护 " 对立论 " 话语垄断。在价值重构方面," 两山 " 理念提出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明确了 " 生态保护 " 的民生属性,这一价值导向彻底打破了西方 " 生态保护是少数人的责任 " 的逻辑;" 两山 " 理念强调发展中国家有权利追求自身发展,同时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打破了西方 " 发展中国家应牺牲增长保环境 " 的逻辑;" 两山 " 理念提出的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超越了西方 " 征服自然 " 的工业文明形态,为全球文明转型提供了新的价值坐标。在话语传播方面," 两山 " 理念通过话语输出,彻底打破了西方对生态话语的垄断,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 " 核心话语 " 之一。" 两山 " 理念被写入多个联合国文件,成为国际生态治理的共同语言;"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等平台已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两山 " 理念指导下的浙江省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 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 " 地球卫士奖 ",这些案例用 " 中国实践 " 证明了 " 两山 " 理念的全球适用性,打破了 " 生态治理只有西方模式 " 的偏见。
" 两山 " 理念破解了发展和保护的 " 二元悖论 "
从国际上看," 两山 " 理念为全球解决 " 发展与保护 " 的矛盾提供了 " 中国智慧 "。面对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等挑战," 两山 " 理念用实践证明发展与保护可协同共生,为发展中国家避免走 " 先污染后治理 " 老路提供了经验借鉴。" 两山 " 理念在不同国家、不同生态场景中得到成功应用,形成了 " 本土化适配 " 的实践案例。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小约翰 · 柯布认为,许多西方人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尖锐对立的两面,而中国着力于将二者协调推进,对生态文明建设怀有 " 坚定决心 ",这其中蕴含着 " 大智慧 ",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绿色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南非西开普大学学者马哈茂德 · 帕特尔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时代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理念,引领中国走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 双赢 " 的发展之路。
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 " 两山 " 理念的指引下,千万个 " 余村 " 走出了一条 "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福 " 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自然资本持续增值。各地通过 " 山水林田湖草沙 " 一体化保护,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地表水水质总体向好,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实现了生态系统修复与功能提升。二是产业绿色转型,经济价值充分释放。" 两山 " 理念推动产业从 " 粗放发展 " 向 " 生态赋能 " 转变,绿色产业加速崛起,催生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制造等新兴经济形态。三是民生福祉提升,生态红利普惠群众。" 两山 " 理念将生态改善与民生保障相结合,让群众共享生态成果。良好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人民群众健康风险,城乡生态空间更加宜居宜业。同时,生态资源也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富民产业,极大地提升了民生福祉。
天津以 " 两山 " 理念为指引,在生态修复、价值转化、顶层设计、区域联防联控等领域不断探索,实现了 " 生态颜值 " 与 " 经济价值 " 双赢,为京津冀生态安全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修复筑牢绿色发展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以 " 两山 " 理念为指引,构建 " 三区两带中屏障 " 生态安全格局,北部生态保护区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中部湿地核心区实施退耕还湿,南部生态湿地优化蓄洪功能,修复 153 公里海岸线,治理 17.4 万亩沙化土地,建成 736 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同步推进盐碱地改良等,筑牢了绿色发展根基。二是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新动能。山水资源激活文旅经济,蓟州区郭家沟村以 " 政府 + 公司 + 农户 + 资本 " 模式发展民宿,成为乡村旅游热点;农业生态化助推提质增效,西青区王稳庄镇整合特色农业、农村旅游、稻田文化,打造农旅融合品牌;低碳城市培育新兴产业,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 " 生态 + 智慧 " 模式,构建智能科技服务、文化健康旅游、绿色建筑等产业集群,形成绿色经济增长点。三是制度创新保障长效发展。创造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 " 回头看 "。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连续签订三期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四是生态红利惠及民生。通过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直接带动就业与增收。西青区王稳庄镇引入高端产业,农民通过现代化种植与旅游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收入;武清区利用海绵城市技术,显著减少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以生态景观与便民设施提升居民幸福感,成为 " 海绵城市 " 建设的典范。五是区域协同形成绿色发展合力。天津在践行 " 两山 " 理念过程中,高度重视区域协同,通过京津冀跨区域规划、生态治理联动、制度共建等举措,形成多层次协同机制。通过区域协同,不仅提升了天津本地生态质量,还强化了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为超大城市群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双赢。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 执笔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 徐瑛 丛屹 罗琼 刘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